溫室效應,臭氧、空調,酸雨……等等一系列酸霧污染名詞,伴隨著我們人類踏上21世紀這塊新土地。它們環(huán)繞在我們周圍活動,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牽制著我們的行動。在這些新名詞中,最為顯眼的當屬溫室效應。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而產生這種作用的是CO2,曾經被人類稱為“最為乖巧的氣體”,現(xiàn)在都變得“叛逆”起來。
伴隨著各種監(jiān)測技術的日益臻熟,人類對溫室效應的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所謂溫室效應,簡而言之,就是地球變暖。這是人們對大氣對地球保暖作用的俗稱。打個比方,在冬季里天寒地凍,如果我們蓋個玻璃暖房,那么暖房內的瓜果蔬菜則會一片生機盎然,原因就是玻璃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玻璃進入暖房,又能阻止室內的熱量散發(fā)到室外去,于是暖房內始終保持著恒溫。事實上,今天的地球也變成了個大暖房,這個能起“玻璃作用”的東西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烴等氣體,這些氣體可讓太陽光噴射到地面,加熱地面使地球升溫。同時它又能吸收地面散發(fā)的長波輻射,然后通過逆輻射把熱量返回地面使地球溫度升高,這種現(xiàn)象很像溫室的原理,故叫作“溫室效應”。
本來“溫室效應”對人類是比較“溫柔”的,它可以幫助調節(jié)溫差,使地面上的溫度不至于過高或過低,這對農業(yè)生產及其它方面是極其有利的,但如今的“溫室效應”已不是原先的那個“乖巧兒”了。它已經走火入魔了,正向人類發(fā)起了攻勢。
由于“溫室效應”,海水變暖膨脹,海平面上升0.2—0.4米,再加上冰川融化,導致了一些島國被淹,就拿南極洲來說,它上面有一個巨大的水蓋,厚度達到2000多米,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那兒?,F(xiàn)在天氣變暖,南極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便自然不斷上升?,F(xiàn)在已有不少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成為了一片汪洋澤國。有不少專家指出,著名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就是由于全球變暖造成的。
“溫室效應”產生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而引發(fā)“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則“二氧化碳”。
眾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來源主要有三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動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燒。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燒又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來源,而控制化石燃料燃燒的也就看我們人類自己。工業(yè)革命以后,特別是20世紀末,隨著各國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前進,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散開狀態(tài)。就拿我國來說吧,1997年,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6%,僅次于美國。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不斷增加,對這科學家們各抒已見,一部分科學家認為高濃度的CO2會刺激植物的生長,無疑給人類帶來福單。然而近期刊登在美國《自然》雜志的一篇研究后果定會令他們大跌眼鏡,同時這也告示著世人。美國杜克大學幾位植物學家經過實驗得出結論: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只會在短時間內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長時間內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會有很大變化,仍會保持一定水平,這個結論是他們通過對兩組森林實驗所得到的。他們在第一組森林中不斷施放二氧化碳濃度為560ug,g-1cug,g-1為之一的氣體,以模擬60年后的濃度水平;第二組森林則保持日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濃度為365ug,g-1左右,在實驗開始的兩年里,第一組森林的樹木在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明顯增快,生長速度比第二組森林的生長速度快約25%。但兩年后生長速度卻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下降,最終與第二組森林的生長速度基本持平。
既然溫室效應導致這么多的危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是“溫室效應”的元兇。那么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應當是今天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1997年9月30日,來自60個國家與地區(qū)包括9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1500多名科學家出席美國召開的“氣候變化高層科學會”。會議提出,必須開發(fā)清潔綠色新源來取代燃煤油令這些易散發(fā)二氧化碳的礦物燃料。如加大對太陽能的開發(fā),大面積利用風能發(fā)電,潮汐能發(fā)電。這些都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的方法。
此外,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植樹造林,讓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來削弱溫室效應的產生條件,也有專家提出將煤經過科學處理用“環(huán)保煤”,我國用其燃燒時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硫,變廢為寶,化合合成新的有用的東西,最近美國與挪威科學家還試驗將礦物燃料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海底的巖石縫中,把這些使全球變暖的“元兇”打入海底冷宮。
總之,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人類必將能有效地控制全球變暖的趨勢,使氣候四季有序。
這是“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須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長,科學使用燃料,加強植樹造林,綠化大地,防止溫室效應給全球帶來的巨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