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們會死嗎?”
做父母的,該如何回答6歲孩子的這個問題
兩周前我的母親因病住院,父親在醫(yī)院陪護。我?guī)е?歲的兒子去探望,在病房內(nèi),兒子很活潑,變著法地展現(xiàn)他調(diào)皮的一面,逗得爺爺奶奶很開心。可一離開醫(yī)院,孩子很久都一言不發(fā)。在我的追問下,孩子說出了那個困擾他的問題:“爸爸,我們會死嗎?”我在微信的朋友圈提出了這個問題,已為人父母的朋友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關于生死,家長[微博]如何與孩子交流?作為記者的我,也為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借花開花落談生命的過程
鄭州市八院副院長孔德榮和鄭州市兒童醫(yī)院兒童保健科科長朱曉華對兒童心理學都頗有研究,我請教了這兩位專家。
孔德榮說,幸好你自己也流淚了,卻沒讓孩子看見,不然這絕對不是好的開頭。其實,生死這個命題,和其他種種對孩子的教育是一樣的,只不過很多家長忽略了,平時從沒有提及,所以才會在孩子忽然問到這件事時,受到很大的震撼。
“我倒是認為,與其說這是孩子的恐懼,倒不如說是你這個爸爸被嚇到了”,我們每個人對死又何嘗不會恐懼呢?
孔德榮說,平時可能也沒有家長會主動談生死,但孩子既然問到了,就應該借助這個機會好好跟孩子談談。
“生死本來就是個平常的話題,每個人都要面對生老病死,要孩子平靜地接受這個事實,家長必須要冷靜,要以很平淡的口吻來談這個事情。”
如果覺得無從談起,孔德榮建議家長可以從養(yǎng)一盆植物,養(yǎng)一種小動物開始,“比如讓孩子養(yǎng)一盆花草,就可以從花開花落,草榮草枯,讓他逐漸認識到生命的過程。告訴他人的生命也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老人逝去,嬰兒出生,新舊生命總在更迭”。
“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在變老,可是你也在長大啊,等到爸爸需要照顧的時候,你已經(jīng)長得很強壯,頂天立地,可以照顧爸爸媽媽,那時候,你也會有你的孩子。
“也可以把孩子熟知的英雄、偉人、偶像作為切入點,這些人的生老病死,也可以有助于孩子慢慢接受和認知這個正常的過程。”
給孩子留點時間讓他漸漸領悟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兒童保健科科長朱曉華說,幾乎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家長要注意引導,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孩子的心智沒有發(fā)育成熟,不會一下子就理解和接受生老病死的過程,所以要一步步地教育和引導。
“以這個孩子為例,他一直被爺爺奶奶照顧,以前也從來沒有遇到過奶奶生病住院的情況,這次奶奶住院就是一個應激刺激,家長要一點點加以疏導,在疏導的過程中讓孩子逐步認識這個事實。”
朱曉華認為,三代人所處的不同階段,正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好切入點。“孩子處在兒童期,爸爸處在壯年期,爺爺奶奶處在老年期,剛好是人生的三個階段,爸爸可以以此為例,讓孩子去了解生命的不同階段。”
另外,朱曉華認為家長不必急于在短時期內(nèi)就讓孩子完成對生命的認知,“時間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治療師,它不但會讓孩子漸漸明白生命的過程,也會逐漸淡化這個應激刺激帶來的反應”。
“家長完全不必擔心。在教育孩子認識和接受這個問題的時候,還可以灌輸給孩子生命只有一次的觀念,教育他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