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代安徽桐城有張、葉兩家,因宅界糾紛,張家寄書給在京為官的張英。張英寫詩作答:“一紙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庇谑牵瑥?、葉兩家各讓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后來“六尺巷”常被當作寬宏大量、深明大義、相互謙讓的典范在民間傳頌。姑且不論張、葉兩家宅界糾紛責任在誰,單從結果而言,兩家相互謙讓的胸懷仍值得今天的人們發(fā)揚光大。 在車流如梭、交通瞬息萬變的今天,大多數(shù)司機能夠做到“禮讓三先、文明駕車”。但現(xiàn)實中爭強好勝、強超強會,開“英雄”車、斗氣車、霸道車,見死不救、肇事逃逸的司機大有人在。開車的人都想有個“路寬車暢”的理想環(huán)境,現(xiàn)實卻事與愿違。有的司機僅為搶先一步,便違反交通法規(guī)拿生命作賭注,一旦釀成車禍不是車毀就是人亡。一位有30多年駕齡、行程百萬公里無事故的老司機在談及駕車經(jīng)驗時,深有感觸地總結出三個字:“忍、讓、慢”。在駕車中常念這“三字經(jīng)”,做到一看二慢三通過,交通事故就不會找上門來。這位老司機的“三字經(jīng)”,正是“六尺巷”精神的再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