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從生物活動的角度理解運行方式對產(chǎn)泥率的影響
四種方式下生化反應強度的不同可由一個周期內(nèi)SOUR隨時間的變化得到驗證。SOUR反映了生物活動強度[4]。從本實驗測得的數(shù)據(jù)(圖3)發(fā)現(xiàn), SOUR與基質(zhì)濃度、曝氣強度有關. F30和分級-A的進水階段,SOUR隨基質(zhì)量的增加而上升. 實際上在缺氧的情況下, 好氧生物的活動很低,而OUR是在混合液先充氧況下測得的[5], 這一階段的SOUR值反映的是一種潛在生物活動能量。在反應階段的前50分鐘, 所有這四種運行方式的SOUR曲線均呈現(xiàn)一近似水平段. 這是在基質(zhì)濃度飽和情況下, SOUR的最大值(記作SOURmax). 實驗表明SOURmax亦與曝氣強度有關。F30、IF方式曝氣強度為1.3l/min, SOURmax為3.1 ′10-4mgO2/l-min-mgMLVSS;. 分級-A第一階段曝氣強度為2.6l/min, SOURmax高達近4.0′10-4mgO2/l-min-mgMLVSS; A-F30曝氣強度為1.1l/min, SOURmax約為2.8′10-4mgO2/l-min-mgMLVSS。從圖4中可見,在A-F30、F30、IF方式的曝氣階段初期,DO接近于零。這是因為,反應器在平均值的曝氣強度下,供氧速率跟不上因強烈的生物活動引起的需氧速率。因而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 而分級-A的第一階段曝氣中, DO形成一突躍。這可認為在高于標準平均值的曝氣強度下, 供氧速率可超過因強烈的生物活動引起的需氧速率。因此,微生物活動強烈, SOUR值較高.由此可見, 在分級-A方式下的反應初期,較高的溶氧水平、因較大曝氣強度而加強的混合液攪拌和物質(zhì)傳遞,加快了基質(zhì)的生物降解,使微生物較早地進入內(nèi)源呼吸狀態(tài),因此污泥產(chǎn)率較低。而在其它三種方式下,溶氧不足抑制了生物活動, 生物降解相對較慢,推遲了微生物進入內(nèi)源呼吸狀態(tài),即微生物處于內(nèi)源呼吸狀態(tài)的時間較短,污泥產(chǎn)率較高。
圖3. 一周內(nèi)SOUR變化情況
?
?
?
圖4. 一周內(nèi)溶氧變化
2.3 運行方式對污泥性質(zhì)的影響及其分析
實驗顯示, 四種方式下活性污泥的性質(zhì)也不盡相同。圖5是根據(jù)實測數(shù)據(jù)繪制的四種方式下活性污泥的沉降曲線。曲線前半段的斜率可表示污泥的沉降速率,而后半段的縱坐標值和斜率則反映了污泥的壓縮性能。圖中可見,
?
圖5. 四種方式下活性污泥的沉降曲線
IF、A-F30與分級-A方式下污泥的沉降性、壓縮性均優(yōu)于F30, 其中IF方式下污泥的沉降性、壓縮性最好,A-F30與分級-A的相近, 居次。沉降性好, 在沉淀階段有利于固液分離, 而壓縮性好則有利于污泥濃縮與脫水。從濃度梯度角度看, 按IF方式運行, 廢水瞬時進入SBR,混合液中的基質(zhì)降解過程類似某一時刻進入連續(xù)、推流式反應器的一批混合液中的基質(zhì)降解過程,濃度梯度大, 因而污泥性能好[6] 。進水時間越長, 反應器的f : r 比(進水:反應比)增大, 混合液中基質(zhì)濃度梯度越接近完全混合反應器[7], 有利于絲狀菌生長, 污泥性能越差. 因而F30、A-F30與分級-A方式下的污泥性能要遜于IF方式下的.
?
圖6為按分級-A方式運行的反應器(左)與按F30方式運行的反應器沉淀10分鐘時污泥的狀態(tài)。
圖6. 分級-A方式下與F30方式下污泥的沉淀狀態(tài)
結(jié)論
?
SBR進水階段的長短、是否曝氣, 反應階段曝氣強度的分布都會影響活性污泥的產(chǎn)率與性質(zhì)。較長時間進水和反應初期高強度曝氣, 可使反應器污泥產(chǎn)率較低; 其中反應初期能克服需氧量的高強度曝氣對降低污泥產(chǎn)率作用明顯??焖龠M水方式下活性污泥的性能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