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在海上航行,會受到當地的氣象、水文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同時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或者一些人為的原因,如操縱人員對各種因素的判斷失誤等原因,往往會造成航行船舶失控、擱淺、觸礁、失火碰撞、傾覆甚至沉沒等重大危險事故。
百年之前,泰坦尼克號的災難讓人們依舊記憶猶新。如果有一天不幸遭遇泰坦尼克號式的悲劇,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自救逃生?筆者從交通運輸部北海救助局天津基地的有關專家處了解到了一些關于水上逃生的技能。
關鍵是保存體力和體溫
據介紹,水上的事故分為江河湖泊中遇難和海上遇難兩種。北海救助局專家指出,如果是事故船在江河湖泊中遇險,“若水流不急,很容易游到岸邊。若是水速很急,不要直接朝岸邊游去,而應該順著水流游向下游岸邊。如果河流彎曲,應向內彎處游,通常那里較淺并且水流速度較慢,在那里上岸或者等待救援。”
“如果是在海上,落水自救的可能性很小,絕大多數要依靠救助人員營救。”專家建議,如果事故船在海中遇險,應該耐心等待救援,期間看到救援船只應揮動手臂示意自己的位置。“落水者要堅定生存的意志,不能絕望,保持冷靜。”
據了解,一般來說,人泡在15—20℃的水中,可以生存12小時,水溫10—15℃,大多數人可以生存6小時,水溫5—10℃,有一半人可以生存1小時以上,水溫2—5℃,大部分人生存時間不會超過1小時。水溫2℃以下時,一般人只能耐受幾分鐘。“這還不包括恐懼心理的影響,只是生理上的耐受力。”
專家表示,在低溫下,人在水中保存體力和體溫,延長水中生存時間等待救助是關鍵。為了節(jié)省體力,專家建議落水者要“脫掉沉重的鞋子,扔掉口袋里沉重的東西,不要貪戀財物,不要有僥幸心理。”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適當加穿衣著,并正確穿好救生衣,攜帶淡水和食品,盡量收集毛毯、衣服等保護物。
專家介紹說,海上遇難后,一般對于正常人致命的威脅正是心理上的恐懼。“只有堅定的求生意念,才能等到有效救援。”
據介紹,目前,中國空中救助范圍已覆蓋渤海灣海域、長江口及舟山水域、臺灣海峽、瓊州海峽、粵西及北部灣和海南附近水域,在我國沿海初步建成了海上立體救助體系,實現了從單一船舶救助體系到陸??樟Ⅲw救助體系的歷史性突破。通過沿海22個救助基地,進一步擴大了立體救助覆蓋范圍。
不得已跳海有訣竅
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很多人由于恐慌和沒有足夠的救生筏,最終只能跳向大海。
專家表示,海上遇難如果實在來不及登上救生筏或者救生筏不夠用,即使跳海也是有技巧的。“不得不跳下水里時,應迎著風向跳,以免下水后遭漂浮物的撞擊。跳水時雙臂交疊在胸前,壓住救生衣,雙手捂住口鼻,以防跳下時嗆水。”
另外,專家提示:“跳船的正確位置應該是船尾,并盡可能地跳得遠一些,不然船下沉時渦流會把人吸進船底下。跳進水中要保持鎮(zhèn)定,既要防止被水上漂浮物撞傷,又不要離出事船只太遠,以免搜救人員找不到。”
一旦發(fā)生水上事故,要牢牢把握幾個步驟和關鍵要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堅強的求生意志及克服困難的決心,保持頭腦清醒,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無窮的智慧,克服重重困難。其次,要穿戴好救生衣,迅速發(fā)出呼救信號,請求援救。第三,如果未能登上救生筏等,要盡量節(jié)省沒必要的體力活動,兩腿彎曲,盡量收攏于小腹下,兩肘緊貼身旁夾緊,兩臂交叉抱緊在救生衣胸前,保持“help”姿勢。第四,要迅速離開險船一定范圍,在海水中漂流或乘救生器材漂流要辨別好方向,安定情緒,盡量能把救生器材控制在能看到難船的位置,這樣能讓救助方更快找到遇險人員。”
專家還提示說,不要喝海水,千方百計尋找淡水,防止脫水。要尋找食物代用品,海洋中有魚、龜、海鳥、貝殼、海藻可供食用。“還要謹防鯊魚、海蛇等咬傷。”
注意細節(jié)確保平安
避險意識比較強的人為了預防地震,往往都會在家中準備一個地震應急包,裝著一些可以維持基本生存的必備物品,保證在發(fā)生危險的情況下,能夠積極自救,并且可以爭取出等待救援的時間。對于海上出行,同樣可以做到有備無患。
專家給出了一些建議:首先選擇船只時一定要注意。“不要乘坐‘四無船舶’,即無船名船號、無船舶證書和無船籍。不要乘坐漁船、農用船等非載客船舶以及超載的船舶。”
此外,出海時間的選擇也很重要,“如得到報告有能見度不良的天氣、超過船舶抗風等級的大風等惡劣天氣、海況時,不要冒險出航。”
專家提示,上船之后要注意幾點細節(jié),“上船后應盡可能多地了解安全設施、標識、指示安全信息或警示。例如,救生衣、救生圈、救生服、救助艇。集合地點標識、登乘站標識、方向指示標識、應急出口方向指示標識、出口指示標識等。發(fā)現船上出現超載要保持警惕,尤其是船體劇烈顛簸時,要高度戒備,換上輕裝,將重要財物隨身攜帶。”
在物品準備方面,專家認為“在乘船時,不管水性好壞,一定要預備一個便攜式氣枕或者充氣式救生圈,尤其是攜帶兒童出游時”。其實,無論是電影中的故事還是現實的生活,“在大海中一旦發(fā)生海事只有靠大家齊心協(xié)力、科學應對才能自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