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圍堰法修建水下基礎,通常是在圍堰建成后,即從堰內排水,隨后,在無水或少水的條件下開挖基坑??梢娕潘且粋€十分重要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選定的施工方案是否能夠得以實施。
在不透水的河床上建成的圍堰,涌入基坑內的水是通過堰堤滲透的。這一部分水量可從改善堰堤的防水性方面使之減少到最小。在透水性河床上,涌入坑底的水主要是經(jīng)過堰底土層滲透進來的。這一部分水量可采取的改進措施有:加深板樁的人土深度;采用雙層板樁;在板樁內側堆土,使流線趨于平緩,以防止涌水。至于土圍堰,經(jīng)河床涌入堰內的水量,只能用加寬堰堤或以黏土覆蓋河床的方法使其減少。如果圍堰底部有連通的溶洞,則只得放棄圍堰法,改用其他施工方法。
在圍堰內用得最多的排水設備是普通離心水泵,在排水施工中要求不得中斷排水,水泵的動力最好一部分用電力,另一部分用內燃機。由于排水到最后階段,必然有泥砂混入,普通泥砂泵難于正常工作,故需配備吸泥泵1~2臺。
由于水泵的有效吸程只有5~6m,同時,進水管太長也不合適,因此,在抽水過程中需要隨著水位的下降而移動水泵的位置。有時,由于某些故障,水位再次上升,勢必造成水泵的反復搬運,十分麻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將水泵置于可升降的平臺上,水泵隨水位升降,對于平面很大的圍堰,可以將水泵置于浮排上,這樣就可以使水泵經(jīng)常處于最有效的工作位置,保持最高效率的吸程,而無需人工轉移水泵位置,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停止運轉。水泵的出水口應該離堰堤較遠,以免排出的水流沖刷堤身。
在水深很大的情況下,在圍堰內抽水時,必須密切注視圍堰的工作狀態(tài),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工程事故。